打開淘寶,大數據為我們推薦合適的商品;使用輸入法,語音識別能夠精準的轉化為文字;輕輕一按,手機便可遠程控制著家中的一切;戴上VR眼鏡,玩家能身臨其境般體驗游戲的樂趣……如今,人工智能技術正不斷浸入人們生活的方方面面。
2018年政府工作報告中明確提出“加強新一代人工智能研發應用”,近期教育部也印發了《高等學校人工智能創新行動計劃》。可見,人工智能正成為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的核心力量。那么人工智能發展現狀如何?亟需解決哪些問題?如何構建人工智能領域良性生態鏈?
從跟跑到領跑,并有望“彎道超車”
高校人工智能基礎研究充分與醫療、交通、水電、電商等多個領域相結合,研究出能夠解決人們實際問題的科研成果。某工業大學研究出的小水電網絡化遠程控制系統、基于交通大數據多元融合入與智能分析的交通控制法、智能算法+機器視覺重建人體骨骼模型與機器人關節結構模型等等。
教育部科技司司長雷朝滋提到:“在2018年認定的首批612個“新工科”研究與實踐項目中,布局建設了57個人工智能類項目”。
由此可見,我國人工智能步入發展的“快車道”,科研成果遍地開花,高校充分發揮優勢給予推動新一代人工智能發展。然而教育部有506個本科專業,但只有4個專業是有關智能相關,卻不是人工智能。中國大學生每年招進來只有0.8%的人在直接學與人工智能相關的方向。人才稀缺,尤其是高精尖人才匱乏是當前面臨的客觀事實。
“人工智能+X”復合特色專業培養模式
人工智能領域人才并非是“科班出身”,而是散落于計算機專業、機械控制專業、軟件工程等相關學科中間。
據了解,截至2017年12月,全國共有71所高校圍繞人工智能領域設置了86個二級學科或交叉學科。”因此目前亟需解決的便是建立人工智能一級交叉學科,將分散的學科知識集中起來進行人才培養。
人工智能不能是獨立存在的,一定是要符合其他學科、其他產業應用、其他技術多交叉融合的存在”。
另外,教育部《行動計劃》為人工智能學科的建立提供了導向性,支持高校在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學科設置人工智能學科方向,完善人工智能的學科體系,推動人工智能領域一級學科建設;形成“人工智能+X”復合專業培養新模式,到2020年建設100個“人工智能+X”復合特色專業,建立50家人工智能學院、研究院或交叉研究中心。
校企協同合作 促人才儲備升級
人工智能領域需要培養以應用型為導向的人才,以解決實際問題為核心,這就需要與科技創新和產業發展深度融合。而校企合作不僅僅局限于傳統的授課與講座模式。
通過校企合作模式,學生能夠不出校門走進企業,大大縮短了學生進企業的時間,項目由企業自己進行孵化,增加學生鍛煉的機會。
校企協同合作一方面能夠促進產學研用相融合,實現科研成果轉化,提高經濟效益;另一方面,能夠吸引更多高精尖人才,培育更符合人工智能領域的應用型人才,實現人才儲備。